张仲平
新安画派著名画家
  • 峥嵘不知老将至,艺海无涯始悟通——新安画派传承和发展之我见

  • 2019-06-08  作者:周晨  来自:  点击:10676 次




  •     

        艺术简介


    张仲平,当代著名绘画大家,新安画派张氏第三代传人。字梦松,号黄山人,1939年生于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合肥晚报书画院学术顾问、黄宾虹画院院士、安徽新安画院副院长、民建中央画院画师、中国画刊网学术顾问、深圳江岭书院学术顾问。其自幼秉承家学,在书画艺术上耕耘七十余年。祖父张翰飞、父亲张君逸皆为民国期间著名画家,民国中华书画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张翰飞与黄宾虹、汪采白曾被誉为“新安三雄”,张翰飞乃三雄之首,为安徽省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当代著名评论家孙克在《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书中如是评价:“张翰飞中年在黄宾虹之上”。

    张仲平对新安画派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过卓著的贡献,探索和实践其"水乳交融"山水皴法数十年,其笔下的黄山风骨苍劲,气势磅礴,在当今画坛形成广泛的影响力,著名画家侯北人称之为“清湘后又一人也”。上世纪90年代, 张仲平多次赴日本与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多国艺术团体及个人收藏,2011年11月4日安徽省博物院为新安张氏三代举办书画收藏展,收藏了张仲平五十六幅作品并出版收藏专集。其艺术传略入编《歙县地方志》《黄山市地方志》《新安画派》《徽州人物》《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等数十类书画辞书。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东方卫视等众多主流媒体曾作专题报道。2013年7月,张仲平被授予“薪火相传--第六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称号,同年10月张仲平巨幅作品《黄山迎客松》被中南海收藏。2015年荣获第三届安徽省年度书画人物”,其“颁奖词:数十年笔墨追求,身处逆境也孜孜不倦。为人宽厚、仁者情怀,笔下的山水自然是造化之境与心灵之境的交融产物,雾霭层层,云水氤氲。扛起弘扬新安画派的大旗,扶持青年,传承艺术,楷模的力量在谦卑之中更有温度与光辉!”

    近年来,张仲平先生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大家及大收藏家认可,并被北京、上海等一线藏家追捧,多家收藏机构称之为“最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大家”。



    峥嵘不知老将至,艺海无涯始悟通

    ——新安画派传承和发展之我见

    张仲平


    前两天刚画完新的手卷《长江万里图》,并于卷尾题跋:“八十年代初,余去西南写生,舟游长江,每见胜景即取笔速写记之,积稿盈尺。西南归来画《长江万里图》,后不知所踪,怅恨良久。但当年长江所见之景仍时时浮现眼前。长江,中华民族母亲河、世界第三大江、民族之骄傲……”

    前贤一直教导我们“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厚积薄发。

    宋代山水大家李成也有诗:“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留存于世的那些经典名画,欣赏起来总是那么的动人和愉悦。

    其实,古人也一样“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不断学习和积累,如蜜蜂采花一样,辛苦酝酿的结果,才有了蜜的甘甜。


    一、传承与发展

    中国画,历代是讲究传承和发展的。

    没有传承便没有发展(或创新)。

    发展也是在严格师承前贤的基础上的发展,亦或可美其名曰“创新”。

    换句话,“创新”也是在严格师承前贤的基础上的“创新”。

    就如同我祖父张翰飞先生在其书法理论六条屏的心得:“研精八法,深探篆籀玄奥,合秦汉魏晋冶于一炉,始能言书。”

    父亲张君逸先生山水画里的“仙风道骨”气息,来自对宋人的“心领神会”,笔耕手摹心追。



    安徽省博物院授予新安张氏三代130幅书画收藏证


    我从8岁起就开始新安画派和历代技法的严格师承和研习,在实践新安画派“敢言天地是我师”,“收尽奇峰打草稿”苦苦摸索中国画山水技法和理论70多年里,在无数次观摩、写生以及宣纸的再创作过程中,摸索和实践,并一路反复验证一些个人的心得。

    如,古谱里,历代的松针画法有三类,一类是如纸折扇的“扇形”;第二类是如刺猬一般、毛栗状的团形松针;还有就是杂点法,一个横枝上随手厾上几点。

    而像黄山的地质环境,冬季:高寒、高风、厚雪。夏季:高热、高旱、无土缺水。在火成岩缝隙里微弱水份环境生长的黄山松,同平地里的普通“飘逸”的松针画法不能等同而为之。

    黄山上的松针,是可以令高僧坐卧如“蒲团松”一般地坚强,不屈不饶。

    要表达她的伟岸,经过数十年不断探索,我舍去她的具体形状,只是用“一入”、“一提”如英文的“V”字来“符号化”地进行表现,有人客气的称其为“大v松针法”,说是 “仲平大v法”实际上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历代先贤曾说“法无定法”,或许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您也能探索出一套适合您自己的画法,完善黄山松的表现形式。



    三代画展开幕式上,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致辞


    之前,我所探索的“水乳交融”黄山山水皴法的实践,实际是就黄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奇松、怪石、云海”以及四时气象特征外加黄山特有的烟雨雾霭,以及暮鼓晨钟的光影松风等的一种浅显的、个人领悟的表现手法。在历代“拖泥带水”的基础上,结合“笔”和“块”和“色”的原理,结合石涛“一画论”,并将中国画的“写”,将中国画的“笔”,将中国画的“墨”有机的结合的一种关乎线条的质量的感悟。即无论巨幅、小笺都是直接用“书法的线条”,用“落笔九法”的浓淡干湿的书法的线条和墨色直接写出来的(“落笔九法”也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到的一点心得,即“浓、淡、干、湿、破、融、金、燥、泥”,因篇幅所限暂不细说)。

    中国画同西画本质的不同在“笔”、在“意、在,在建立在书法基础上的高度洗练和功力。

    “水乳交融”并不是没有线,相反更是强调“线”和“写”,笔笔见墨,笔笔见笔,笔笔有来历,又笔笔融合来历。


    安徽省文联主席吴雪致辞


    近来,常有人问我:什么是“水乳交融”?

    我们知道,中国画不同于西画最大的本质是“线条”。中国画的线条是要用“书法的功力”去表现的,才苍劲有力,才神形兼备。

    于是历代大家都有线条的运用,比如石涛的《一画论》。石涛认为所有的画都是从一开始的,一生二,二生四,直到全局,都是线条或点的统一,强调用线。即使八大的画也强调篆法,他将篆书的用笔方式用在他的题字和绘画里。

    猛一看我的黄山山水,许多地方似乎看不到线条。

    其实不要以为看不到线条就没有线条了。

    大块的墨和色在“水乳交融”地焊接熔合,是我近年画黄山的特色,古人常说要“大象无法”。

    曾经有人问我:初学者如果想去学你的画,根本看不到线条从哪里开始,似乎无从下手,哪一根线条先,哪一根线条后,按什么顺序,才可以临。

    我说,你不要学我的画,还是老老实实先从《介子园画传》、从古人传统画学起。我的画暂时不要临。


    二、“无法”、“有法”再到“无法”

    中国画从开始的那一天是没有“法的,所谓“无法”。就好比石涛说的:“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而后经过无数人的实践,有了“法,即绘画的理论。这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即先“无法到“有法,而后又从“有法到“无法,直至于“无法无天”的地步了。我同他这么说。

    其实,这也是前贤如林散之老先生学宾老理论后的心得。

    这也是学习、领悟和升华的过程。如惟信禅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如做人的三重境界。



    张氏三代画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历代的画法无数,当我们掌握并实践,熟能生巧的同时,创新才有可能。

    当我在使用“拖泥带水”的时候,发现“拖泥带水”已经不能满足黄山的千变万化了。而披麻皴折带皴解索皴或者“荷叶皴”等的各种皴法,也不能简单的同黄山自然壮观揉和到一起去。

    是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她自己独特的美。必须要突破前人的技法才能更好的表现她。因为她有云烟、有雨后山石水树木草丛涂抹着的水、有如溪水洗涤的大块岩石,都淹映在琼林瑶池的仙境里。于是,姑且用“水乳交融”的新尝试,算是在晚年里学习实践中大胆尝试吧。


    《沧桑风骨》图书揭幕


    “水乳交融”不是没有线条,相反更加突出“线”在绘画中的表现。

    在“水乳交融”里已不满足历代“线”条的束缚。尝试“墨”和“色”的块面化,从有法无法的演变过渡。

    如果细心地想一想数学和哲学,我们可以知道,“线”是点的聚合,点无限向两边延伸便是长长的“线”,“线”无限缩短便是“点”,“线”往两侧延展便是“面”,也就是“墨块”或“色块”。

    “规则的,不规则的”大块的“墨块”、“色块”(用色如用墨,色块可以看成彩色的墨块)就是放大了的(加宽了的、向两边延展开的)“规则的,不规则的”不规则的“线”。

    “浓破淡,淡破浓”,“墨破色,色破墨”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相互生发、感染的结果。

    这就是“水乳交融”理论基础。不管这个方法是否正确或恰当,我都会在广大友人和高贤的鼓励、鞭策和指教、以及相互探讨中继续实践和领悟。


    著名美学家郭因与张仲平部分弟子合影


    就如同新安画派的师祖爷张志和先生在《玄真子》一书启示后学一样,他说,他也是遍访名师,并得到“吴生”解惑,方才得晓“绘画的要诀不在于拘泥物象,在于得‘道’”并不断学习、悟道、传承和发展。

    虽然经历了70多年的“悟”和“悟不通”,我一直在思考,我今后的“道”在哪?

    我想,至少还需不断学习、领悟和并期待方家教诲。这是才是一定的和必然的。

    新年伊始,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更多高贤完善黄山画法,弘扬新安画派和中国画的不断发展。


    (张仲平于2018年正月)


    张仲平作品赏析


    张仲平为祖父张翰飞造像 67×137cm 戊辰年作

    张仲平为父张君逸造像 朱松发补梅68×136cm 戊辰年作

    黄山天下奇 95×95cm

    江山秋色图 67×67cm

    徽乡振古风 177×95cm

    登高望太平 177×95cm

    张仲平画 薛永年题 177x95cm

    定潭写生 32.5×28cm

    峨嵋金顶远眺雪山 68×12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