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新
上海书画名家
  • 李传新笔下的诗意江南

  • 2016-10-19  作者:马鸿增  来自: 点击:6633 次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吟出名篇《忆江南》以来,历代以江南水乡为创作母题的画家不计其数。水墨丹青,各展神韵。当代山水画家李传新也位列其中,以其清新、劲秀、温雅的诗情画境而知名于世。

            李传新的江南情结由来己久。他出生于安徽阜阳临泉县,虽在皖北,却具有河道纵横的水乡风情。而后又长期生活在太湖流域的江苏、浙江、上海。在江南氤氲优美的自然山水和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触发了他天性中本就存在的绘画潜能。于是,他不由自主地走上了近似古代画家的成才之路,即通过收藏、鉴赏、交友、拜师,进而师前人,师造化,悟得画中三昧,一步步跨入了艺术创作殿堂。

            看李传新的画,有一种亲切感。一是因为他画的太湖风光、皖南山居、黄山松云等,都是我所熟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美质,能产生审美共鸣;二是因为从他的绘画语言中,我看到了我所熟悉的宋文治先生的流风余韵,但又有他自己的特点。他早年曾师承任率英,后又得宋文治、亚明、白雪石、方增先、范曾等诸师指点。在我看来,对他山水画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宋文治、白雪石。

            宋文治有"宋太湖"之誉,因为他特别擅长于表现太湖水乡的诗情韵味。论画太湖,远有倪云林之清冷萧疏,近有钱松嵒之阔大雄浑。而宋文治笔下的太湖,却是小中见大,清新隽秀,巧佻空灵,静穆幽邃。往往以平远兼鸟瞰的视角,处理空间境象,尤爱写澹冶如笑的春景。这与他那温和、真挚、机敏、儒雅的秉性是非常契合的,因而成为他最典型的风格特征。

            现在学宋文治的人比较多,往往缺少变化,缺少个性。李传新却以其悟性和韧性,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比如在构图和章法布局上,宋文治大都用横幅式,而李传新多为竖幅式,而且多以春、夏、秋、冬四条屏的形式出现。如"晴岚春桃""清波万里""红叶秋声""江南初雪";再如"春风得意""夏柳拂暑""秋水无声""冬雪积玉"。他把四季四条屏的方式扩展到画黄山松云,有所谓"阳春畅和""山青气爽""清秋晴岚""玉崖琼林"。这种四季山水,在宋代山水画大家郭熈《林泉高致》中就多次有所论述。如说:"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又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郭熈提炼出四季景色的特征所引发人们相应的情感变化,认为山水画应当强化地表现出这种各异的感受,使人如身临其境,产生"景外意""意外妙",思居、思游。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创造意境的问题。李传新把握了这一组合方式,更接近传统规范,并具有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效果。

            李传新笔下的江南水乡,没有高山大壑,飞瀑流泉,而是充分运用水乡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元素一一小桥、流水、老屋、树木、舟楫、倒影等,将它们进行变化多端的有机组合,以墨笔为骨,适当发挥色彩之美,画面灵动的笔墨与清淡的色彩交相互动,构建出一个个清新、温润、秀劲、幽雅的艺术境界。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矫揉造作的变形,没有故弄玄虚的夸张,展现出在尊重自然人文特征前提下的精心构思和笔情墨韵,显得从容淡定,轻松自如。

            李传新作品的江南神韵,还得力于光影的运用。这是对西画表现手法的巧妙借鉴。在部分作品中,似乎闪烁着忽隐忽现、忽明忽暗、忽动忽静的光与影,不仅增加了画面形式的丰富性,而且提升了作品的精神内涵。树木因光影而更显生命力,水面因光影而更生流动感,屋宇因光影而更增审美度。我赞赏这样的洋为中用。

            李白有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有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们的审美理想对当今的山水画创作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李传新沿着这一传统文脉坚定地走下去,必将会有更大作为。

    2014年11月中旬于北京东城